汉风1276_张世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世杰 (第1/2页)

    张世杰

    张世杰(?…1279年)原为金国人,蒙古灭金后后投奔,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宋史称》“张世杰,范阳(今北京)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

    生平略纪

    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崖山之役

    祥兴二年(1279),崖山,夕阳西下,一颗巨大的陨石落在南宋行朝的附近,声震如雷,久久不歇。

    自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组建行朝以来,宋军屡战屡败,由福州撤到泉州,再到秀山、井澳。宋朝皇帝赵昰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惊悸成疾。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几天后竟在冈州病逝,死时只有十一岁。群臣大多想就此解散行朝,陆秀夫道:“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南宋行朝沿海南迁,直至广东新会的厓山。厓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的大海中,与石山隔岸对立,从前曾有镇戍。张世杰认为有天险可守,便在此建行宫、葺军屋。造舟楫,制器械,休养生息,以图进取。当时行朝共有官、民兵二十馀万,大多住在船上。

    蒙古方面,忽必烈任命江东宣慰使汉人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赐上方宝剑,以李恒为副将。统领水陆之师两万,分道南下。李恒在清远大败宋广东守将王道夫、凌震,进驻广州。张弘范麾下先锋张弘正(张弘范亲弟)于五坡岭,擒获宋丞相文天祥。张弘范亲自为文天祥松绑,以客礼相待,而文天祥一心请死,张弘范由潮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擒获一将,获知行朝所在。于是会合全军进逼厓山。有幕僚对张世杰说:“北兵以舟师堵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不如先行占据!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张世杰道:“频年航海,何时能已?今须与决胜负。”于是尽焚行朝草市,将千艘大船,用铁索穿连,一字排开,碇列海中,四周建起楼栅,如城堞一般,供宋朝的小皇帝及朝廷官员居住。厓山的君臣将士都已抱定必死的决心。

    张弘范水军由山东转南,逼进厓山,入大洋时,与张世杰的军队相遇,元军以奇兵切断宋军供线,点燃载满茅茨,涂满膏脂的小船,乘风冲向宋军。张世杰已有准备,战觇都涂满灰泥,绑着水桶,火势虽旺,却始终无法烧及船身,张弘范对此无可奈何。只好派部将韩某,也是张世杰的外甥,三次劝降,晓以祸福。张世杰不从,道:“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也!”他在给张弘范的回信中历数古代忠臣,做为答复。张弘范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以武力威胁,文天祥遂提笔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