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章文化巨人唐君毅1909 (第1/5页)
第44章 文化巨人 唐君毅(190 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被港台学界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的唐君毅先 生,公元1909年1月17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宜宾县,在兄 妹五人中居长。其先祖本为广东五华人,六世祖时移居四川,以制糖起家,渐置田 产,家道殷实。其父迪风,17岁即中秀才,后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佛学大师欧阳 竟无先生研习内典。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工作。其为学精博,于文字音韵、 儒家经义造诣高深。曾仿章太炎《新方言》而作《广新方言》,并有《孟子大义》 一书传世。其为人秉性刚直,不为权倾,不为利折,被欧阳大师称许为“可以适道” 之人。其母陈大任,早年就学于成都淑行女校(即第一女子师范前身),后曾任教 于简阳女子师范、成都敬业中学等,不几年即赋闲在家,专事cao家育子之责,一为 人情挚意扑,品性高洁,欧阳大师曾比之为“孟母”其在闲暇之时,偶亦赋诗填 词,今存诗330余首、词40阙,后辑为《思复堂遗诗》传世。如此良好家学、家风, 于唐君毅之成长及一生人格之塑造影响颇大。 唐君毅幼承庭训,10岁即开始背诵《说文解字》。11岁时入学于成都省立第一 师范附小,次年,因其父被聘于重庆联合中学任教而转至该中学就学。在居重庆的 4年中,唐氏早慧的心灵已开始渐渐显发。据他本人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当他听到 父亲诵读孟子去齐的一段古文时,刹然间被孟子那种凛然浩气感动得涕泣不已,令 其父大感惊诧。又因家居江滨,暇时常到朝天门码头前,静观两江(长江和嘉陵江) 汇合之处之潮涨潮落。因见江中石头忽隐忽现,遂生玄想:被江水淹没后的石头是 否还存在?对诸如此类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问题的思索与回答虽不免幼稚、简单, 但毕竟不再懵然无知。也就是在对他日常生活中所行所思的细心观察中,其父已觉 察到少年的唐君毅深具哲思的慧根而着力加以培养。此间,他已开始广泛地阅读各 种书籍。当他读到有关介绍唯识论的文章时,认为唯识所讲“万相皆识所变现”的 “万法唯识”论很有道理,深契其心;当他读《孟子》、《荀子》等先秦典籍时, 又引发了他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思索,认为孟荀皆主性有善恶,不同之处在于孟子将 人性之恶的一面叫作“欲”而荀子将善的一面称为“心”并据此而著文5000余 言,自证其说,还与其父辩难不已。尤其是当他读到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 哲学》一书时,颇多启发。梁氏将人类文化之最后归宿归在佛家一向之论,少年唐 君毅深以为然,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去尽一切欲望。但他又对梁的“直觉”说 颇为不满。认为如事事皆凭直觉,便毫无道理可言。总之,唐君毅这一时期的勤学 善思为他日后的治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岁时,唐君毅就读于北京中俄大学,不久又转入北京大学。在北大时,他经 常去听梁启超、胡适等人的讲演,受益匪浅,但对胡适所倡导的“全盘西化”论却 极不赞同。尤其是1927年初,适逢梁漱溟先生受北大之邀作长篇学术讲演,唐君毅 有幸列座,亲聆宏论,契悟良多,其间还颇得梁先生垂询关照,深感于怀。同年夏 天,唐又转至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受学于著名学者方东美、宗白华等,开始系统 接受哲学(尤其是方东美的新实在论)训练。其间,著名学者熊十力曾应邀到中大 讲学,专讲新唯识论。唐君毅亦前往听讲,但由于他正沉潜于西方哲学而对中国传 统哲学用心不深,故对熊氏所论“宇宙有一大生命”一说之精义始终不能领悟,认 为哲学之义必经由科学之途方能证得,并以此意于课堂上请教熊先生,但熊却笑而 不答,请其自悟。 在大学求学期间,唐君毅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方东美主讲的新实在论 哲学。他后来回忆说:“在大学念哲学,我喜欢实在论,不喜欢唯心论。”他说的 “实在论”是指英美的新实在论哲学。他说:“新实在论使我相信可能被经验而 未被经验之潜在的共相一定是有的。当我由相信宇宙间有无数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共 相,其中包含了无穷之真美善等价值时,使我生了无数的欢喜。”但后来,由于读 了大受新实在论者攻击的英国哲学家勃拉德莱的著作《现象与实在》,受其启发而 去读康德、黑格尔著作“读了黑格尔之《精神现象学》,才知除新实在论者一往 平铺的哲学境界外,另有层层向上升高之哲学境界。”由此,他开始由新实在论转 向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他以后的哲学研究中,明显地深受黑格尔的哲学及 其方法的影响。 在读大学期间,唐君毅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 之心灵乃一超拔自觉的生命存在,而物质的身体乃是对此心灵生命的束缚,心灵生 命常因其自觉性而求超拔于物外。因此,人之生命时常处在自觉的心灵与不自觉的 物质的冲突之中。而唯有自觉的心灵超脱于不自觉的物质的束缚时,人之生命才进 达于一至高的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