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论语注疏解经序 (第1/3页)
论语注疏解经序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 序解 ○正义曰:案《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汉兴,传者则有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及子玄成、鲁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将军萧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齐论》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并传之,唯王吉名家。《古论语》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两《子张》,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孔安国为传,后汉马融亦注之。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最后而行于汉世。禹以《论》授成帝,后汉包咸、周氏并为章句,列于学官。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今以为主焉。序者,何晏次序传授训说之人,乃已《集解》之意。序为《论语》而作,故曰《论语序》。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疏]“叙曰”至“传之” ○正义曰:此叙《鲁论》之作及传授之人也。叙与序音义同。曰者,发语辞也。案《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曰:“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刘向者,高祖少弟楚元王之后,辟彊之孙,德之子。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即位,更名向。数上疏言得失,以向为中垒校尉。向为人简易,专精思于经术。成帝诏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著《别录》、《新序》。此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盖出于彼,故何晏引之。对文则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之善言也。《表》又云:“太子太傅,古官,秩二千石。”《传》云:“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少好学。为学精熟,善说礼服,徵为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胜以《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坐议庙乐事下狱,系再更冬,会赦,出为谏大夫。上知胜素直,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三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亲耕。’《表》又云:“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传》云:“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齐诗》,事同县后仓,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以射策甲科为郎,累迁谏大夫,后代丙吉为御史大夫,左迁为太子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至禁中,拜望之为前将军。元帝即位,为弘恭、石显等所害,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为之食,涕泣哀恸左右。长子嗣为关内侯。”《表》又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应劭曰:“丞,承也;相,助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传》曰:“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徵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稍迁光禄大夫。及宣帝即位,以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年七十馀,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区。丞相致仕,自贤始。年八十二薨,谥曰节侯。少子玄成字少翁“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此四人皆传《鲁论语》。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疏]“齐论”至“教授” ○正义曰:此叙《齐论语》之兴及传授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