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谁能为此曲上 (第1/3页)
第七章 谁能为此曲(上) 《元宁实录amp;#822;顺宗卷》 崇明九年四月,周扬使节至成越。 实录记得简单,后世学者却从中读出了许多不简单的东西。周扬使节是递交了国书的,但是,遍翻史册,这一次,元宁的皇帝都没有接见周扬使节,这是失礼,在很多时候,这是足以引发战争的失礼。 周扬已经没有挑衅的心气了,怀庆城震天撼地的爆炸毁掉的不仅是一座边城,还有周扬的军心士气。 北疆防线向来是元宁军务的重中之重,周扬要反击谈何容易? 周扬朝中本就有惧战之心,因此,得胜之后,朝中舆论只言停战,并情愿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是比战败更糟的事情,也是更大的危险。 不是没有异样的声音,但是,那些人反对的声音太弱小,或者说,周扬的皇帝与高官重臣不愿意听到那些声音,于是有了这一次出使。 倩仪尚在杜家未归,也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谢清三月末的时候染了风寒,拖了两日,病情未好转,反而加重,只得告假,本来也不算大事,庶务由各部自理,重要的事情报给尹朔或者直接奏请圣裁即可,如与周扬和议的事情便仍由外政厅负责。 谢清这个知典卿告假,尚有平时总理具体事务的少卿在,外政本来没问题,可是,因为周扬重视这个和议,派遣的正使竟是皇弟庆亲王,身份贵重不说,在周扬朝中也是极有分量的人物,知典少卿出身世族旁系,能力出色,身份就差了许多,和议的事情不便擅自做主,奏报了皇帝,阳玄颢接到奏章后,就让尹朔去负责此事。 这些都没问题,谢清也没有在意,紫苏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尹朔是首相,倒是叶原秋对赵全说“尹相从未涉足外政,只怕…我听说外政厅从来是没功劳的,很多事情都和其它官署不一样…” 和议从来都是臣下谈妥后才由皇帝缔约,这一次也不例外,唯一特别的是,双方都无意纠缠,急于了结战事,谈判进展顺利,不过三天就有了结果。 就是这个结果出了问题。 尹朔主持和议,知典少卿不敢插手,觉出不对也没敢出声,只是,尹朔前脚离开,他后脚就赶去谢府。 谢清正病着,头晕脑胀,思绪也不清楚,本来不想见他,他却怕担责任,硬是磨着谢府的下人来回三趟传话,谢清觉得不对劲,勉强起身见他。 “怎么了?”没心情应酬,谢清不等属下行礼就直接询问。 本来也是心急如焚,知典少卿立刻回话“谢相,尹相已经谈妥和议条款了,下官却有些担心。” 谢清一听更不高兴,冷斥一声“你觉得不妥就向尹相进言,本相告着病假,你不知道吗?” 知典少卿苦着脸,为难地说“谢相,那也要尹相容我等进言才行啊!”谢清皱眉“你主持外政厅诸事,尹相也非独断之人,怎么可能不让你说话?再说,尹相是老成谋国之人,和议而已,能有什么不对?” 知典少卿自觉失言,讪笑一声,跳过前言,直接回答“周扬说怀庆城已毁,寒关五城便如同虚设,愿将之移交我朝。” 谢清眼皮一跳,先愣了一下,下意识地道“寒关五城?” “是!就是寒关五城,紧邻三河平原的寒关五城!” 哗—— 谢清失手推倒案上的茶盏,一下站起,失声问道“尹相应了?” “是!已经写入草本,进呈御前了!” “混帐!”谢清指着他痛骂“尹相不理外政,你也不知道轻重吗?” 知典少卿吓了一跳,要知道,谢清虽然驭下极严,但是,家教使然,别说痛骂,便是重话都很少对下属说,他们做得不如其意,最多也就冷嘲热讽地训斥一番,现在却是脱口而出,手指着他,整个人都在抖,显然是气极了! “下官知道…”他一个激灵,什么都顾不上,连忙解释“可是,尹相一口气与周扬使节谈下来,下官实在…” “行了!”谢清打断他的话,抚着额坐下,定了定心神,却只觉得头昏沉沉的,整个人都疲乏得难受。 “尹相怎么回那个使节的?”谢清好不容易理了个头绪出来。 之前刚被骂过,知典少卿有点犹豫,迟疑了一下才回答“尹相说若无意外,他们很快就可晋见!” 谢清冷笑“你平时在本相面前不是挺会争辩的吗?怎么?见到尹相就不会说了?” 知典少卿也只能苦笑,他能怎么说?说尹相根本不让他们有开口的机会?说尹相根本不认为和议有多重要? 本来嘛,和议在很多人看来都只是形式,什么用都没有,外政厅也是个很重要又很尴尬的位置,尹相一到就一幅急于了结的样子,他们什么手段都用不上,到谈判时,他一个下臣怎么好打断首相的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