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章 (第2/5页)
己不清楚?” 方雨林愣愣地想了想,问:“他们…他们昨晚几点来的?” 乔检察长反问:“几点来的,有什么关系?” 方雨林认真地:“如果能告诉我的话…” 乔检察长说道:“1O点来钟吧?挺晚的了。” 方雨林念叨着:“10点来钟…10点来钟…” “10点来钟怎么了?在这之前出过什么事?”乔检察长敏感地问。 “10点来钟…我知道了。谢谢乔检!”方雨林说着就要往外走。 “雨林,”乔检察长把他叫住。“倒底怎么回事?” 方雨林只答道:“这是我和他们之间的事。” 乔检察长神情忽然变得严肃起来,这在他还是不多见的:“雨林,话说到这儿,我真不该再说什么了。你原是市公安局的人,现在市公安局要你回去,经请示有关方面,有关方面也同意让你回去。你回去就是了…说老实话…我真不该再说什么了…但是,我们共事这一段…”方雨林忙说:“乔检,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谢谢您!”乔检察长却好像没听到方雨林说什么似的,只管说他这时特别想说的:“雨林,年轻是个本钱,但它又不算个本钱。你不能只凭着自己年轻,就啥都不顾了。你一定要想到,这年轻是会过去的。” 乔检察长说完后,方雨林再没吱声。他掂出乔检察长话里的分量来了。话虽然只有几句,但它肯定是乔检察长这个老政法一生酸甜苦辣的总结。不管这些话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也不管这些话说得是否深刻,方雨林知道对这种“教诲”自己只能默默地领受,细细地回味才是。然后他告辞,飞快地骑上车,回到自然博物馆,把车往车棚里一扔,随手从地上拣起一块砖头,就向楼里跑去。跑到电梯口时,已经有几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那儿等电梯了。那几位文质彬彬学者模样的人,一看满头是汗的方雨林拿着一块砖头冲了过来,都不免有点惊讶,但又都不敢吱声。电梯到了二楼。方雨林冲出电梯,问那个守候在“参观者止步”牌子前的老人:“今天我走了以后,有没有人来过我那小屋?” 说话从来干脆利落的老人今天却吞吞吐吐了:“这…那…” 方雨林追问:“到底有没有吗?” 老人为难地:“他们…他们…不让我睛说…” 方雨林没再问下去,赶紧冲到自己小屋前,一看,肯定是有人来过了,门鼻儿和锁头都已经换过了。他抄起砖头就向门锁砸去。冲进屋后,方雨林直奔床前,从床底下拖出小梯子,爬上去赶紧打开壁柜。但壁柜里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拿走了。 “他们这是干什么呢?”他悲愤不平。他冲到街边的公用电话亭里,稍稍平静一下自己几乎是无法平静的心绪,然后拿起电话,给郭强拨了个号。等那边电话响了,郭强都拿起电话说话了,方雨林却犹豫了一下,一时间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喂,哪路神仙?干吗不吭气?”郭强一边问,一边还在处理几份文字材料,比如队员的探家报告,食堂添置压面机的请示报告,关于购置两台586电脑的申请报告,等等。方雨林仍在犹豫。郭强似乎敏感到了一点什么,忙示意一个刑警去启动那部来电自动追踪定位仪。“朋友,您别着急,有什么事,慢慢说,就算出了天大的事,人民警察都能替您…”郭强开始实施拖延战术,争取时间。不想让郭强知道他是谁和在哪儿打电话的方雨林当然知道怎么避开这后果的产生,于是赶紧地把电话挂断了。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雪又重新下了起来。只是不那么大。只是绵软依旧。灰暗得仿佛熄了火的灶眼儿。既然要走,还是得慢些准备。方雨林买了一车蜂窝煤,一袋大米,一大块包在塑料纸里的冻rou,运回家。卸下煤,一个个码放在房檐下,去隔壁邻居家还了车,又把大米和rou拿进自己家,然后上院里的公用水龙头下洗手。 一个邻居二大妈求他帮着修理一下她家大屋里的炉子“也不知道咋整的,这两天它老不吸火。你大年兄弟去深圳出差还得个把礼拜才回来…”“哎,我一会儿就替您瞅瞅去,没准儿又是哪一节烟道堵了。”方雨林极痛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他回到家。父亲问:“把二大妈家的炉子整好了?”方雨林应了一声,拿菜刀和案板,准备切rou。 “今天咋这么轻闲?专案组里没活儿?” “没活儿。” “专案组怎么会没活儿?没活儿整个专案组干啥?一天开销怪大的。” “没活儿就是没活儿嘛。我又不是头儿,我知道它咋整的?” “强子来找过你两回了。” “哪个强子?” “还有哪个强子?你们那个邻强呗。” “是吗?” “你干吗不答理人家?” “我没不答理他。” 方父的说话声一下拔高了:“那你起码也得给人家回个电话吧?” 方雨林低下头去切rou,不再跟父亲拌嘴。 方父仍然愤愤不平地:“大队里的同志,不管谁,对你对咱们这个家真是没得说的!”方雨林不想跟父亲吵嘴,仍保持着沉默。“你被省反贪局借调到东钢专案组以后,人家也没把你当外人。每回发什么困难补助,都把咱们家放在头一个…”父亲仍在絮叨。“听强子说,大队里正想法子解决雨珠下岗的事儿。” 这档子事方雨林还不知道。听父亲这么一说,他的心一颤,一刀切在了自己手上。他撂下刀就向农贸市场人口处跑去。雪还在下着,小风也嗖嗖的。方雨珠仍围着那条红头巾,和一帮大学生、一帮下岗女工一起,捧着各自的求职硬纸牌,在刺骨的风雪里苦苦地等待着。一辆高级轿车开了过来,从车上下来一位40多岁的“富婆”下岗女工们一拥而上。 “富婆”cao着一口上得掉渣的东北话:“干哈(啥)呢? 你们干哈(啥)呢?“女工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