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前集卷十七 (第2/3页)
二: 窟谷寨城,居大川之口,在军城东南,西至大山军。 细腰寨,在军城西,北至故长城下。 石州昌化郡,汉西河郡地,后周为石州,今因河为塞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缘河置城戍关,渡河外入麟州路,捍夏国界。景德中,置石、隰路兵马部署,令合三州为一路,置都巡检使以下兵官,以石州为治所。本路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领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东至汾州一百六十里,西至绥州一百九十里,又九十里至定胡县,至孟门关渡黄河二十五里,即绥州延福驿。又八十里至绥州界分,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岚州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并州三百九十里,即今之太原府永宁州是也。 县一: 平夷县,县地形险固,庆历中再加修筑,为重复守御之地。 寨一: 克胡寨,寨城西济河即绥州界,南至保德军天浑津界二十八里,置铺十二;北至保德军乳狼寨四十八里,置铺二十三。 隰州大宁郡,汉河东郡地,唐建州。北控大河,东至汾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延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慈川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绥州三百五十里。即今之平阳府隰州是也。 关一: 永和关,汉狐讠聂县,后周临河郡也。控索陀谷口,关之西七里济河即绥州界定仙岭路,上津十五里置二铺,下津十五里置三铺。 铁茄岭路,自伏落津济河,西入铁茄平,过古绥州,沿无定河川行,入银州。 北入夏州,西入盐州。济黄河,即银州界。西北入夏州、盐州,地形平坦。淳化中,李继隆进军入夏州,至道中五路出师,王超领兵过河,至乌白池,即此路。 岚州楼烦郡,汉汾阳郡地,后魏置岚州,以境内岢岚山为名。东至宪州四十里,西至合河津二百三十里,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岢岚界四十里,至契丹朔州共三百里,东北至宁化军界四十里,至代州共三百里,西南至石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岢岚界五十里,以鹿鸣峡为界,至契丹胜州共一百八十里。兼领三部族千人,马叁百疋。今为太原府岚县。 津一: 合河津,以蔚汾水西与黄河合,因以为名,寨城当一川之口,北渡河至麟州百二十里。按《皇华四达记》:合河津关至麟州,以黄河分界,即唐时张说出师之路。一说过河三十五里至瓦狼,又三十里至栏竿,又五十里入麟州。路甚平易。 岢岚军,治岚谷县,在岚州北百里。隋大业中置岢岚镇,捍草城川贼路。唐长寿中,李迥秀奏置军,寻废。宋太平兴国中再建军,仍别屯禁军,援河外麟府一路。西南至岚州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契丹朔州百六十里,至韩光岭界五十里,又东至契丹朔州雪山界六十里,自分界至朔州各百里,西至岚州合河县百七十里。 今为太原府岢岚州。 川谷城堡五: 草城川,川口阔一里馀,川中有古城。景德中,筑长城,控扼贼路。 峨婆谷、胡谷,二谷地形甚狭,北至契丹界。 洪谷,唐乾符中,沙陀部寇河东,战于洪谷,即此地。亦匈奴入寇之处。谷在军东一十馀里,有平路接契丹界雪山,容军骑之地。 飞鸢堡,堡之西北,即草城川、洪谷、峨婆谷、胡谷四路至契丹界。伪汉刘崇尝建军。宋庆历中,修垒重复险固,以兵戍守。 火山军,本岚州地,东控契丹界,西接藏才三族,最为极边。伪汉刘崇置雄勇镇,居河上。宋平晋阳,始建军于镇西叁十里,改今名,仍临河置护水寨。旧制别屯禁兵,应援忻代一路缘边城寨。西至黄河七里,东至契丹界七十里,军境河势西流,至保德军七十里。南至保德军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契丹界一百二十三里,西北至雄勇津二十里,西南至府州五十里。即今之太原府河曲县是也。 津寨六: 久良津,南自雄勇津镇至军,北至契丹静寇镇,南有榷场,西南至黄河,渡河三里至河渎堡。 雄勇津,南至军城,东北至久良津,西渡河至石台神寨。 偏头寨,在军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控韩光岭。伪汉天会中筑。 桔槔寨,在军城东南五十里,伪汉置。西北济河至府州四十里。 横谷寨,在军城东十五里,雍熙中筑。 董家寨,在军城北八十里,雍熙中筑。 保德军,淳化中析宪州地置定羌军。北济河八里接州界,最为冲要。景德中改今名。南至岚州合河津界一百里,东至府州界五里,西至府中界二十里。军西自乔家会铺二十里,河势南流,至大堡津。今为太原府保德州。 津寨关六: 大堡津,据一川之口,在军西南四十里,去合河津七十里,置铺七。 天浑津,控一川之口,西济河即绥州界。至定胡县界三十一里,置铺十八。 北至克胡寨叁十五里,置铺十三。 定胡县寨,后周置定胡郡,即今孟关县城。西济河至绥州延福县,其地险阻。 南至伏落津五十里,置铺二十四。北至天浑津四十四里,置铺二十三。 伏落津,西济河,入故绥州界铁茄平路,至上平关土荆河界二十八里,置铺十二。 乳狼寨,在一川之口,南至石州克胡县寨,北渡黄河至麟州神树堡、银城寨、牛栏川。 上平关,关城隶石楼县,建隆中置,以土荆河为界。山谷阻深,管叁铺。 通河北路,自土门路,即古之井陉口,通真定府定州。咸平初,契丹寇河北,加兵防守黄泽关路辽州,正控其要。咸平中,契丹寇河北,加兵防守吴儿谷路潞州界,由川谷入邢、洛、磁州路。 麟府路府州,党项羌故地,河西蕃中一镇也,在大河之外,折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有河朔,以代北诸部屡为边患,天佑中诏建为州,改今名,以扼蕃寇,居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