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十三子路第十三 (第2/5页)
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马曰:“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曰:“情,情实也。言民化于上,各以实应。”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包曰:“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负者以器曰襁。” [疏]“樊迟”至“用稼” ○正义曰:此章言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樊迟请学稼”者,树五谷曰稼。弟子樊须谓于夫子,学播种之法,欲以教民也。“子曰:吾不如老农”者,孔子怒其不学礼义而学稼种,故拒之,曰:“稼种之事,吾不如久老之农夫也。”“请学为圃”者,树菜蔬曰圃。樊迟又请于夫子,学树艺菜蔬之法。“曰:吾不如老圃”者,亦拒其请也,言:“树艺菜蔬之法,吾不如久老为圃者。”“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者,樊迟既请而出,夫子与诸弟子言曰:“小人哉,此樊须也!”谓其不学礼义而学农圃,故曰小人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者,孔子遂言礼义与信可以教民也。礼毋不敬,故上好行礼,则民化之,莫敢不敬也。人闻义则服,故上好行义,则民莫敢不服也。以信待物,物亦以实应之,故上若好信,则民莫不用其情。情犹情实也。言民于上,各以实应也。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者,此又言夫礼义与信足以成德化民,如是则四方之民感化自来,皆以襁器背负其子而至矣,何用学稼以教民乎? ○注“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 ○正义曰:树者,种殖之名。五谷者,黍稷麻麦豆也。《周礼注》云:“种谷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也。”《周礼·大宰职》云:“园圃,毓草木。”注云:“树果蓏曰圃。园,其樊也。”然则园者,外畔藩蓠之名。其内之地,种树菜果,则谓之圃。蔬则菜也。郑玄《周礼注》云:“百草根实可食者。”《释天》云:“蔬不熟为馑。”郭璞曰:“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注“负者以器曰襁” ○正义曰:《博物志》云:“织缕为之,广八尺,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专犹独也。 [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正义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诵谓讽诵。《周礼注》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 [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者当以身先也。言上之人,其身若正,不在教令,民自观化而行之。其身若不正,虽教令滋章,民亦不从也。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包曰:“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疏]“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正义曰: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王曰:“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疏]“子谓”至“美矣” ○正义曰:此章孔子称谓卫公子荆有君子之德也。“善居室”者,言居家理也。“始有,曰苟合矣”者,家始富有,不言己才能所致,但曰苟且聚合也。“少有,曰苟完矣”者,又少有增多,但曰苟且完全矣。“富有,曰苟美矣”者,富有大备,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终无泰侈之心也。 ○注“王曰: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 ○正义曰:案《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遂适卫,说蘧瑗、史狗、史楢、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是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也。 子适卫,冉有仆。孔曰:“孔子之卫,冉有御。”子曰:“庶矣哉!”孔曰:“庶,众也。言卫人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疏]“子适”至“教之” ○正义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子适卫,冉有仆”者,适,之也。孔子之卫,冉有为仆以御车也。“子曰:庶矣哉”者,庶,众也。至卫境,见卫人众多,故孔子叹美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者,言民既众多,复何加益也。“曰:富之”者,孔子言当施舍薄敛,使之衣食足也。“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者,冉有言民既饶足,复何加益之。“曰:教之”者,孔子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 子曰:“苟有用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